How the Nationalities Question is Handled Outside of China

Hu Lianhe and Hu An’gang, “How the Nationalities Question is Handled Outside of China,” 2011

胡联合和胡鞍钢: 〈国外是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的〉,《爱思想》。

Summary

Chinese state intellectuals Hu Angang and Hu Lianhe use examples of US, Brazil, and India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a “melting pot” ethnic policy. They argue these developed, large-population states implemented integration through homogenized identity and citizenship, language, and legal policies. These policies have maintained stability and integrity of these nation-states.

English abstract

Minzu issue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issue involved in national integrity, people’s unity, and long-term stability. This requires adapting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We must borrow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and learn from their mistakes. It requires u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nzu policy from the first generation to the second generation, that is, promote inter-ethnic integration on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constantly dilute ethnic consciousness of the citizens and the concepts of 56 minzu (nationalitie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jointly build the “Zhonghua minzu” homeland,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hinese abstract

民族问题始终是事关国家统一、人民团结、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这就需要顺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潮流,善于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并充分吸取其失败教训,与时俱进地推动民族政策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促进国内各民族交融一体,不断淡化公民的族群意识和 56 个民族的观念,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促进中华民族繁荣一体发展,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Original Chinese Article

民族问题是事关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如何处理民族问题,是各国治理国家,维护国家长治久安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总的来看,处理民族(种族)问题的方法,各国不尽相同,各有其特点。从世界范围来看,采取“民族大熔炉”模式的国家比较普遍,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和(人口多的)发展中大国,最突出的典型是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家。

在美国,虽然估计有来自世界各国、国内各地的大小族群(种族)1500多个,但是政府不对族群(种族)进行法律、政治等实体方面的认可和标识,不给予族群(种族)集团以法律上的承认,只在社会生活中可把国内具有不同国家或地域来源、不同语言、不同宗教等特点的群体称为“族群”(ethnicgroups),特别是不容许任何一个族群生活在一块属于自己的历史疆域内,而是千方百计通过国籍法、移民法、英语教育、立法、司法、行政、传媒等公共政策和法律,着力构建一个不分来源、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的统一的美利坚民族(Americanna-tion)和美国人(American)身份。美国任何族群的成员(印第安人有所例外)都只能是一个公民,不得以种族身份为理由在政治任命、选举、教育、工作机会等方面给任何人以优待或歧视,绝不允许“种族(民族)自治”;美国公民的身份证明中也没有“民族”(种族、族群)的内容;不管人们原来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只要加入美国国籍,就成为且只能成为美国人和美利坚民族的一员。从美国族群政策的演变历史来看,早期的大熔炉政策(第一代大熔炉模式)是一种强力的盎格鲁―撒克逊化的政策,主要是把其他族群的人同化为盎格鲁新教群体的过程。20世纪初以来,随着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墨西哥、俄罗斯、东欧、中国、日本等世界各地大量新移民的不断涌入,美国的族群政策变成了典型的大熔炉模式(第二代大熔炉模式),即促进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域、具有不同族群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融合成为一个具有美国核心文化特质的美国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美国的族群政策演化成了第三代大熔炉模式,即在强调继续巩固和发展美利坚民族和美国人的统一性的同时,又承认和容忍族群的“文化多元性”,允许不同族群保持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传统。但必须看到,“尽管近年来(文化)多元主义准则变得很是强势,事实仍然是族群差异正趋于消弭。这样,尽管族群坚称保留族群文化的必要性,但社会趋势仍然是这些文化差异正被销蚀”。总之,不管是哪一代的大熔炉模式,美国通过二百多年持续不断的民族大熔炉政策,有力地建构了美利坚民族和美国人的身份和身份认同,今天美国的民族大熔炉“比以往更接近于现实”。这种强调国族身份的建构和统一,强调个人的公民权利平等(而不是族群的集体权利平等),避免把公民的财富、权力、声望、职业、就业、教育等个人差距与族群身份、族群集体联系起来的做法,既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激发公民的个人平等竞争,促进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同时也有力地防止了公民个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演化为族群矛盾和族群冲突。当然,由于存在实际上的个体差异和族群差异,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个体矛盾和冲突,有时也可能演化为族群矛盾和族群冲突。但是由于在法律上不允许族群身份和族群集体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特别是不允许任何族群有自己的历史地域范围和特权,因此,即使发生族群矛盾和族群冲突,也不会演化成民族分裂问题。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美国早期的族群政策存在严重的侵犯人权问题,特别是残杀印第安人和对黑人进行种族隔离和制度性排斥。今天的美国,虽然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族群实际问题,但总体来说,其族群政策是比较成功的,有力地保持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发展活力和社会秩序。

又如,在巴西这个被誉为族群融合相处“天堂”的拉美地域和人口大国,也推行着类似美国的民族大熔炉政策。在巴西,尽管人口的原初血统有印第安人、欧洲人、非洲人,“尽管欧洲人、非洲人和印第安人的种族血统的特征都是明显的,但是今天巴西人的身体特征已经完全混合了,以致难于准确判断大部分巴西人的种族出身”。这是因为巴西虽然有着数量较多的种族和较大的地区差异,但是巴西政府着力建构“巴西人”和“巴西民族”的共同身份,强调公民的个人权利平等和个人上升流动,着力推进种族融合,在以种族融合为己任方面,在现代社会它是罕有先例的,“巴西是一个最明确主张同化的社会”;巴西的种族区分也不是很固定的,公民的种族分类往往是以身体特征(肤色、发质、面部特征等)甚至社会因素(如经济状况)而不是以血统为基础的(如巴西流行“富有的黑人是白人,而贫穷的白人是黑人”的说法,这实际上也鼓励着人们通过阶层流动来改变种族身份),政府历来鼓励不同种族的融合,鼓励白人和黑人之间的融合,族际通婚比较普遍。无疑,不同人种的混合——融合——在巴西几乎比在现代世界任何其他国家都更要深入。巴西身体和文化同化的程度,显然超过了大多数其他多族群社会。当然,应该清醒地看到,巴西族群的融合并不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同时,巴西这个多族群融合相处的“天堂”也客观存在一些族群歧视、黑人地位较低等族群问题。

再如,在印度,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印度中央政府大力推行类似美国、巴西的民族大熔炉政策,中央政府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着力把上百个传统的部落和土邦建构为一个统一的“印度民族”(Indiannation)和印度人。为建构“印度民族”和“印度人”,印度政府不搞民族识别,强调全国只有一个“民族”(即“印度民族”),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人人平等,并千方百计通过语言政策(规定印地语为联邦官方语言和国家语言)、历史教科书、音乐、电影等工具和政策来建立和强化国民对“印度民族”的政治与文化认同。因此,虽然仍然客观存在一些部落和宗教矛盾,但印度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已经比较牢固地建构起了“印度民族”的身份和身份认同,有力地维护了印度国的统一和安全稳定。